常光其教授——主動脈弓部分支重建技術最新進展
2020-10-14
2018年,歐洲心胸外科協會和血管外科協會針對主動脈弓部病變治療的若干問題達成共識,將分支型支架、開窗支架、煙囪、原位開窗等弓部分支重建技術在共識中做了區別與優先級推薦。本期“了不起的醫者”精品課講堂,我們邀請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常光其主任,結合共識,為大家分享:主動脈弓部分支重建技術最新進展。
專家總結
1.弓部分支的重建已引起了臨床的普遍關注,目前,主動脈弓上分支全腔內重建有定制型開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平行支架、原位開窗等技術。
2.定制型開窗支架和分支支架作為常規型支架,在未來可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不過要克服定制周期長、個體化解剖差異等。
3.平行支架和原位開窗作為技術創新,一定時期內在臨床上也到了有效地運用,不過由于“Gutter”內漏、 “off-lable”應用和對支架結構的破環等,作為替代性技術推薦,建議作為緊急補救型措施或在臨床試驗研究中使用。
4.Castor分支型支架是全球首款主動脈分支型支架,上市后短期數據良好,是重建左鎖骨下動脈的最佳選擇,也可在其基礎上聯用其它技術,重建弓上雙分支或三分支。
專家介紹
常光其,男,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國家重點臨床專科)主任,中山大學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社會任職:中國醫師協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副會長,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血管外科分會副會長,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血管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血管器械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腔內血管學分會常委兼主動脈夾層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常委兼外周血管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整合醫師分會血管整合醫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組織修復與再生分會委員,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醫學會血管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粵港澳大灣區血管外科聯盟主席,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常務理事兼血管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大血管疾病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香港醫學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血管外科學會(ISVS)委員,美國血管外科學會(SVS)國際委員,國際靜脈聯盟中國靜脈學會常委,國際血管聯盟中國分部常委,《中國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中華血管外科雜志》編輯部主任,《Annus of vascular surgery》編委,中國南方血管大會(SEC)創始人和執行主席,2018年獲選為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
從事血管外科專業25年,在大血管外科及外周血管外科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到目前為止已為數千例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施行了手術治療。2008年在國內首次提出主動脈夾層一個新的分期方法,首次引入“亞急性期”的概念,并提出非復雜型主動脈夾層在亞急性期型接受腔內修復術的理論。2001年使用覆膜支架植入升主動脈治療1例DeBakey Ⅰ型主動脈夾層獲得成功,2002年聯合開胸手術和血管腔內修復術治療1例裂口位于主動脈弓的主動脈夾層獲得成功,2005年應用覆膜支架聯合解剖外血管旁路治療2例DeBakey Ⅰ型主動脈夾層取得成功,2008年通過全主動脈血管腔內成形術成功治療1例慢性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患者,2009年在國際上首次運用封堵器治療1例Stanford B型主動脈夾層獲得成功,2011在國際上首次應用封堵器結合煙囪技術治療1例主動脈弓部假性動脈瘤取得成功,2012年通過覆膜支架聯合煙囪技術的方法治療1例升主動脈吻合口瘺獲得成功,2016年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八爪魚技術治療1例破裂休克的胸腹主動脈瘤獲得成功。經常參加國內和省內各種血管疑難病癥的會診或手術,醫療技術水平得到國內和省內血管外科同行的認可。
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SCI論文30多篇(IF5.0以上6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及多項省部級基金。2009年論文“Hybrid surgery for aortic arch pathologies: 8-year experience at a single center”榮獲國際血管外科學會(ISVS)授予一等獎。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臨床研究課題“主動脈夾層及主動脈瘤的發病及治療學研究”榮獲2014年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及2014年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主編了"十二五"國家重點出版圖書之一《外周動脈疾病的介入治療》,參與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血管淋巴管外科學》及《汪忠鎬血管外科學》、《血管外科學》、《周圍血管介入治療學》、《血管外科手術圖譜》等多本專著的編寫和翻譯工作。
2017年被家庭醫生在線評為“羊城好醫生”,2018年被胡潤研究院和平安好醫生評為首屆“中國好醫生”。
主動脈弓部分支重建技術最新進展